• 北京健康咨询预约挂号平台
×

温馨提示

  1. 您确定要删除吗?

南方多外湿,北方多内湿

发布时间:2023-07-21 来源:网络
阅读:() 收藏

  肃省名中医、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王世彪
  人们往往会觉得南方多雨多湿,其实北方也一样多湿。湿气被称为“万病之源”,在致病的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这“六淫”邪气中,人体最怕湿邪。湿气过重时,会对人的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。
  湿邪有内外之分,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、涉水淋雨、居室潮湿等侵袭人体导致的;内湿则是一种病理产物,与体内脏腑功能有着直接关系。但二者互为因果,外湿会加重内湿,内湿又会引起外湿。另外,内湿和外湿是从湿气形成原因划分的,受地域和季节影响显著。如果湿气症状表现在春夏季更明显,多是外湿;不因季节随时出现,多是内湿。从地域看,北方气候干燥,饮食口味重,多以内湿为主;南方气候湿润多雨,外湿更为显著。
  中医认为,湿气最容易“渗透”。湿气遇寒则成为“寒湿”,遇热则成为“湿热”。外感湿邪常易导致人体出现风湿感冒、痹证、湿疮、湿癣等多种疾病,内湿为病则变生各种疑难杂症,且北方内湿病证尤为突出。南方的湿邪多为湿邪外袭,人体内环境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,当外面湿度太大时,容易受到外来邪气侵袭。因此在南方居住环境比较潮湿的情况下,要注意多通风,屋中定期除湿气,在家中放除湿袋、除湿盒。而内在的湿邪多与人们不好的生活习惯方式等有关。比如,快节奏的生活、熬夜、缺乏运动、不良的饮食习惯、夏季爱吹空调,久而久之便会加重体内湿气。内湿与脾有关,脾有两个功能,一是脾主运化,二是脾统摄血液,使血液在血脉中正常循行。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障碍,水便会停留在中焦(脾胃),导致中焦内不能营养脏腑、外不能营养肌肤。再进一步讲,脾受伤,体内水谷运化受影响,自然会加重体内湿邪。
  中医临床上一般把湿气分为三种:湿热、寒湿、寒湿热夹杂。湿热症状有面部、头发容易出油,易生痤疮,口臭,口干,口苦,出汗多,体味大,小便黄赤,大便燥结或黏滞不爽,身重困倦,容易烦躁、焦虑等,男性易阴囊湿痒,女性易白带多、豆腐渣状。寒湿症状为局部有冷痛感、胀痛感或麻木感,容易肚子胀、肚子痛,不爱喝水,嘴唇容易干,容易感冒流鼻涕,大便偏稀或前干后稀,女性白带色白如水而无臭味。如果湿热、寒湿的症状都有,多半是寒湿热夹杂。
  日常怎样防湿祛湿,应“南北有别”。
  南方:艾叶泡脚。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,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,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,尤其是南方的“外湿”,应以防为主,住房要选择地势高、通风条件好的地方;湿气重的地方,可常在房间内用艾草熏香。此外,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祛湿方法,凡能增加汗液发散的事情,都能祛外湿,比如做家务、多运动、多喝白开水、艾叶泡脚等。日常生活中,不要直接睡地板,地板湿气重,容易入侵体内,造成四肢酸痛;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,洗完澡吹干头发擦干身体。
  北方:多健脾。对待北方之内湿,应以健脾为主。平时要节制饮食,少吃厚腻食物,多放松心情,可选用茯苓、薏米、芡实、山药、赤小豆等健脾养胃的药食同源之品,单独煮水喝,也可搭配熬粥喝。饮食要清淡适量,内湿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摄取的营养物太多,难以消化,化为湿气;或常吃生冷食物,影响了脾胃消化吸收功能。因此日常饮食要“忌口”,减少酒、肥甘厚味、甜食、油炸食品等食物的摄入。寒湿的人,可用山药补中益气,用茯苓健脾和胃,用红豆消除水肿,用薏米利水消肿,用陈皮理气健脾。湿热的人,可常吃绿豆、黄瓜、苦瓜、冬瓜、丝瓜、芹菜、海带、洋葱、玉米、扁豆等食物清热解毒、利水利湿。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缺乏运动,但越是不爱运动,体内积累的湿气就越多,运动可加速湿气排出体外。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外治祛内湿的方法——按摩艾灸百会穴、大椎穴、神阙穴、阴陵泉穴、涌泉穴。具体方法:手握成空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~5分钟;然后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,直至大椎发热;顺时针揉动腹部,或点燃艾炷灸神阙穴20分钟;每天早晚点按阴陵泉、涌泉穴各3~5分钟,也可用艾炷灸此处3~5分钟。
 
(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lifetimes.cn/article/4DlqCF4s3or)
(声明: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!)
(图片来源:https://qiye-dl.58pic.com/35659641.html)

相关热词搜索:南方多外湿,北方多内湿

上一篇:三宜三忌过三伏(中医养生) 下一篇:“三伏天”如何通过饮食养生?专家这样说

皮肤病会诊中心

相关医生更多>>  

相关视频更多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