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白加黑”辨证调失眠
发布时间:2025-02-28
来源:网络
好的睡眠指入睡快,睡得沉,呼吸深长,不起夜,起床快,至于要睡多长时间,没有固定标准,能保证心情舒畅、醒后精力充沛即可。成年人通常每晚要睡够6~8小时,儿童和青少年不少于9小时。
传统医学强调“天人合一”,自然界最大的规律就是昼夜节律,人睡眠和觉醒就是在适应自然,呼吸、心跳、血压、血糖、脏腑功能都具有“睡”和“醒”两种状态。睡眠是人体最基本的母节律,如果睡眠紊乱,其他的节律都会跟着乱,最终可导致很多疾病。因此临床治疗某些疾病时多以调节睡眠入手。
失眠主要有两方面表现,一是睡眠时间不够和质量不好,比如,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,觉醒次数大于2次,早醒后不能再入睡,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等。二是伴有日间功能障碍,即第二天精力不充沛、心情郁闷、记忆力差、工作效率下降。需要强调的是,只有影响第二天的状态才能诊断为失眠症。国际上对于睡眠的诊断分两大类,症状持续时间小于3个月是短期失眠,超过3个月且每周失眠3次以上是慢性失眠,临床以治疗慢性失眠为主。
失眠的发病机制可以用“三因说”解释:一是易感因素,例如年龄、性格、体质等使个体对失眠易感;二是促发因素,指各类生活应激事件,诸如疾病、生活困难等;三是维持因素,指使失眠得以持续的不良睡眠行为、错误睡眠认知等。
依据“三因说”理论,治疗失眠,首先要调心,让患者学会管理情绪,使心态平和。其次要调身,可通过中药“白加黑”方案来调理,让病人白天精力充沛,晚上宁心安神,实现昼精夜寐。中医治疗失眠同时关注白天和夜晚,比西药单纯促进入睡效果要好。一般来说,失眠患者常见证型有以下几种,可在准确辨证后,嘱其昼间服用有疏肝泻肝、清热泻火功用的方药,重在祛邪,泻其有余;夜间服用有滋阴养血、宁心安神功用的方药,重在扶正,补其不足。
心脾两虚型失眠。多表现为不易入睡、多梦易醒、心悸健忘、精神疲惫、面色少华、四肢倦怠、腹胀便溏、食欲不振、舌淡白苔滑腻等,治疗应以补益心脾、养血安神为主,方药可用归脾汤(白术、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甘草、茯苓、远志、酸枣仁、木香、龙眼肉、生姜、大枣)加减。
阴虚火旺型失眠。多表现为心烦不寐、入睡困难、心悸多梦、头晕耳鸣、健忘、腰膝酸软、五心烦热、咽干少津、男性遗精、女性月经不调、舌红少苔或无苔等,治疗应以滋阴降火、养心安神为主,方药可选黄连阿胶汤(黄连、阿胶、黄芩、白芍、鸡蛋黄)加减。
心胆气虚型失眠。多表现为不寐多梦、易于惊醒、胆怯恐惧、心悸气短、小便清长、形体消瘦、面色发白、易疲劳、头晕目眩、口干咽燥、舌淡苔薄白或舌红等,治疗应以益气镇惊、安神定志为主,方药可选安神定志丸(远志、石菖蒲、茯神、茯苓、朱砂、龙齿、党参)合酸枣仁汤(酸枣仁、甘草、知母、茯苓、川芎)加减。
痰热内扰型失眠。多表现为心烦不寐、痰多、胸闷脘痞、泛酸恶心、打嗝口苦,伴有头重、目眩、便秘、舌红苔黄腻等症状,治疗应以清热化痰、和中安神为主,方药可选黄连温胆汤(黄连、竹茹、枳实、半夏、陈皮、甘草、生姜、茯苓)加减。
肝郁化火型失眠。多表现为不寐多梦(严重者彻夜不寐)、急躁易怒、胸闷胁痛、口干而苦、不思饮食、头晕头涨、目赤耳鸣、小便黄赤、便秘、舌红苔黄等,治疗应以疏肝清热、镇心安神为主,方药可选龙胆泻肝汤(龙胆草、栀子、黄芩、木通、泽泻、车前子、柴胡、甘草、当归、生地黄)加减。
心肾不交型失眠。多表现为心烦不寐、入睡困难、心悸多梦,伴有头晕耳鸣、腰膝酸软、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、咽干少津、男性遗精、女性月经不调、舌红少苔等症状,治疗应以滋阴降火、交通心肾为主,方药可选六味地黄丸(熟地黄、酒萸肉、牡丹皮、山药、茯苓、泽泻)合交泰丸(黄连、肉桂)加减。
除了服药治疗,能否治愈失眠,还取决于以下因素,建议患者多加重视,以彻底告别失眠困扰。1.医患互动。失眠受心理、生理、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,需要医患建立治疗联盟,各司其职。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学会情绪管理,接纳失眠的状态,消除其维持因素。2.心身并调。心理调节关键是要改变认知,如果内心不改善,只依靠药物,可能需要永远吃下去。建议专注当下,不要纠结于过去或未来。时常练习八段锦、太极拳,有助让人心身合一。3.综合治疗。可依据病情,合理并用心理治疗、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。4.全病程治疗。失眠是种生物节律紊乱,恢复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,应坚持治疗并巩固治疗效果。
首都名中医、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 郭蓉娟
(文字来源:https://www.lifetimes.cn/article/4LZeTpVhEHE)
(声明: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!)
(图片来源:https://qiye.58pic.com/newpic/45263451.html)
相关热词搜索:“白加黑”辨证调失眠
上一篇:春季养生疏肝理气(中医养生)
下一篇:“春捂”到底该“捂”哪儿?“捂”好这3处很关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