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外治十法”解决消化病
发布时间:2024-10-25
来源:网络
在中医看来,有些病外治可能比服药效果更好,消化病就是中医外治优势病种的典型代表。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、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何凌教授从医20多年,非常擅长使用外治法解决消化问题。
穴位埋线。根据中医针灸学理论,针具加药线在穴位内会产生一定刺激,激发经络之气、平衡阴阳、调整脏腑,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穴位埋线适应证广泛,尤其对某些慢性病具有速效、长效、特效的优势。以脂肪肝为例,患者多有阴阳失衡、经络阻塞等证候,痰湿瘀滞痹阻于肝脏脉络而发病,穴位埋线能够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、疏通瘀滞、改善肝脂肪变性和炎症。在穴位选择方面,以中脘、天枢、足三里、肝俞、脾俞为主穴,湿浊内停者加丰隆、阴陵泉,肝郁脾虚者加阳陵泉、胆俞,湿热蕴结者加曲池、丰隆,痰瘀互结者加膈俞、血海。一般15天埋线一次,6次为一个疗程。
脐针。脐针是针灸疗法的一种,在脐部施针,通过平衡寒热阴阳、调和脏腑机能、畅通经络运行、瞄准病灶靶点,达到祛除疾病、恢复机体功能的效果。具体运用时,以患者自身为基准,肚脐左边为东、右边为西、上为南、下为北,针对急性胃肠炎导致的腹痛,用脐针在东北方位扎针即可止痛。
浮针。用一次性浮针,在疼痛区域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。针对腹痛患者,需先在胫骨前肌、腹直肌、竖脊肌、髂腰肌、胸大肌、胸锁乳突肌等处进行查体,哪处疼痛,就在哪扎针,可解除肌群紧张,有利于消除腹痛。
温通拨筋罐。温通拨筋罐集拨筋、艾灸、刮痧三种疗法于一体,对于虚寒型及气滞型疾病,如急性胃肠炎、肠易激综合征、消化性溃疡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,治疗效果不错。首先,在脐周涂抹润滑油,并按摩松解局部肌肉;然后,将温通拨筋罐放置于患者腹部,并在罐中放入艾条,寻找天枢穴、中脘穴、关元穴等重点部位,以小圈加大圈的方式进行温通按揉;必要时,可在相关穴位坐罐15~20分钟。
督脉灸。在背部督脉循行部位艾灸,以艾草的温热作用刺激督脉,达到温阳、壮腰、强骨、通络的作用。临床中,督脉灸常用来治疗腹痛、腹泻等消化病。具体操作如下:取3~5斤新鲜生姜,切成块,放入搅拌机打碎,挤掉姜水;用微波炉加热姜渣,平铺在督脉灸的器具上,并在姜渣上覆盖艾条;点燃艾条,保持15分钟左右为宜。
热敏灸。热敏灸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独创技术。患病时体表穴位会敏化,热敏灸就是通过刺激热敏穴位,激发经气传导,祛除症状。以急性胃肠炎为例,患者若出现呕吐、腹泻,同时伴有腹痛,可在肚脐四周进行艾灸预热,寻找敏化穴位。若某处有透热、扩热、传热、局部不热远部热、表面不热深部热等感觉,即为敏化穴位,需在该处灸至感觉消失,不适症状就会缓解。
拔罐。利用燃火、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,使罐吸附于体表,造成局部瘀血,起到通经活络、行气活血、消肿止痛、祛风散寒等作用。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例,可以在上脘、中脘、下脘、大横、带脉、关元、气海等穴位处拔罐8~10分钟,每周1次,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,促进消化吸收。
脐疗。一般指敷脐疗法(将药物放在脐中,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),或是在脐部隔盐灸、隔姜灸、直接灸,有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的作用,适用于非急性消化病。敷脐操作如下:将适合患者的中药打粉,倒入适量黄酒及蜂蜜,调匀,敷于肚脐眼,用胶布覆盖固定4~6小时即可。
放血。用毫针在某些腧穴、病理反应点、病灶处进行针刺,放出适量血液,以达到治疗目的。食欲不振者,多在舌下络脉处点刺放血;频繁打嗝者,取双侧膈俞穴,用三棱针点刺,再进行拔罐;腹痛者选阿是穴(有痛的地方便是穴)放血,腹胀者选天枢穴,便秘者选支沟穴。
电针。针刺穴位产生酸、麻、胀、重等感觉后,在针上接通微量电流,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治疗疾病。以便秘为例,其病机为大肠传导无力、气机运行失调,临床一般选取天枢、上巨虚等穴进行电针治疗。研究表明,电针治疗便秘,需至少坚持8周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。一般情况下,前2周每周要连续治疗5次,后6周每周治疗3次,每次30分钟。
受访专家: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、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 何凌
本报特约记者 吴春城
(文字来源:https://www.lifetimes.cn/article/4Jt7bueUc1W)
(声明: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与本号联系删除!)
(图片来源:https://qiye-dl.58pic.com/69226736.html)
相关热词搜索:“外治十法”解决消化病
上一篇:“小肉赘”预警肠道危机
下一篇:季节变换,做好诺如病毒防护